四川应用型自考 四川自考【课程】【书籍】订购入口

2006年“环境心理学”笔记笔记(北大版)

发布日期:2018-05-23 05:45:35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字体:

注:()中的内容可以看一下。如果觉得有这些内容更通顺就一起回答吧。

环境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人名,年代]

 

M-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 人为环境

 

环境 物理环境 自然环境

 

后(外)环境 社会环境

 

 


(?J-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人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关系:P2)

 

TX:普罗夏斯基(Proshansky,1990)提出 “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P5

 

★★J-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M-“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P5

 

⑴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因作用,相互关系,如果将环境和行为割裂开,会很难理解这种相互关系。所以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⑵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问题的指向。不仅要寻求问题的解决,也要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

 

⑶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背景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员主体还是社会心理学家;

 

⑷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而且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研究方法除常规的程序之外,还有些特别之处。

★★L-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M-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M-“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相互性”是指: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一、相关学科的渊源: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提出:“人口增长的趋势永远快于生产的增长。如果不加控制,人口总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照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扩张到生活资料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极限时,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定义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生态学,它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派克(Park)提出的人类生态学,它重视环境的影响是很自然的

 

二、有关理论:

 

1、强调环境的物理特性。

 

心理物理学和行为主义都强调环境的客观性,主张行为由环境引起。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费希纳认为:心理物理学是一门讨论心物的函数关系或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调环境的现象性质

 

A、格式塔学派对环境知觉的研究:

 

德国的魏特默(Wertheimer),苛勒(Kohler)和考夫卡(Koffka)合作,渐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人物。主张环境知觉的整体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B、★★J/M-布伦斯瑞克的透镜模型:

 

布伦斯瑞克(Brunswik)由于提出测量知觉恒常性程度的公式而著名。他认为:建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人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的思想,是目前探讨人们如何加工环境信息的理论的前身。

 

C、拓朴心理学(格式塔场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Lewin)提出的场论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周围环境则起着导火索的作用。勒温提出一个命题公式:B=f(P,E)=f { B=f [P,E]……}行为是人(P)和环境(E)的全部事态函数(f)。

 

3、 生态心理学:

 

★★M-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强调物理情景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巴克,怀特建立了“中西部人类行为现场观测站”。

 

4、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词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国际应用心理学联合会也成立了环境心理学分部。

 

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同时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

 

三、现状及发现趋势: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理论(如拥挤、认知发展理

 

2、 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3、 1989—1994年间,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总之,J-从1989—1994这五年来,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

 

1) 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这与这一阶段环境设计研究较多有关;

 

2) 研究者都开始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重复或扩展早期工作的研究增多,表现出累积相关知识的努力。

 

3) 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4) 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属于心理学的研究成员大约只占一半左右。

 

四、发展前景:

 

斯托考尔斯提出,在21世纪也许会在其他主题上有更突出的发展:在外层空间的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有效的,以减少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消耗。

 

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 全球环境变化; 2)群体间暴力和犯罪; 3)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

 

4)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年化进程。

 

★★J-举例说明,全球化的环境心理学:★★

 

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变化和政治因素已经影响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向。

 

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

 

如,日本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于是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自然灾害对个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就特别引起日本环境心理学家的兴趣。而人少,气候寒冷的瑞典,环境心理学家更关心的是保护能源和风景的研究。在各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问题指向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心理学除了会继续发展特定的主题外,还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攻关,寻找适用广泛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还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大力开展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充实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二章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P17

 

TX: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M-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M-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它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M-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如声音的强度可从小到大,这是数量的变量;人的性别有男有女,这是性质的变量。一项心理学实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M-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M-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需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

 

⑴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即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否则就缺乏一致性,这种因变量是不可靠的。

 

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

 

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J-如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

 

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相应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因变量是敏感的,否则就说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

 

1、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加大任务难度。

 

2、低限效应(地板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很差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解决方法可采取减小任务难度。

 

M-额外变量:即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在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因素保持恒定。

 

M-自变量混淆: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它就会成为造成因变量变化的一个原因,于是很难明确说明因果关系。我们把研究者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叫自变量混淆。也可以说额外变量是潜在的自变量。

 

J-环境心理学有哪些研究类型 / 科学研究有哪些类型?

 

根据研究的类型和所揭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研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

 

M-描述性研究:通常是在研究的初期,利用各种数据取样的技术,通过观察(主要是现场观察),客观的记录下一些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发生,它常常只能得到一些定性的结果。

 

M-实验研究:通常是改变一个或几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因变量的因果效应。

 

M-相关研究: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变量来考察这些变量相互关联的程度,以及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预测。

 

 


研究方法之实验方法:

 

TX:1、实验地点:实验进行的情境分为实验室情境(通常为模拟情境),现场情境。

 

2、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

 

(J-举例说明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范式

 

M-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有些实验范式只限于某一领域,而有些实验范式经改动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环境心理学研究攻击的实验范式叫“假装电击”,即让一个被试相信它可以控制给予另一个人的轻微点击(作为惩罚的刺激),以被式给出的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作为度量攻击性的指标。如噪音对人的攻击行为的影响的实验中,两个被试被单向玻璃隔开,即接受噪音,施加攻击行为的被试甲能看到被试乙,而被试乙看不到被试甲。给被试甲施加不同程度的噪音,当接受噪音时,被试甲会按控制台上的按钮,对被试乙进行攻击。结果发现,当被试甲接受的噪音程度与其施加给对方的攻击程度成正相关。这就是一种实验范式。)

 

TX:实验设计方法:

 

1、真实验设计:可有效地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实验结果能客观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

 

2、非实验设计:是一种对现象的自然描述。一般用于识别和发现自然存大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民不易主动控制自变量和其他无关变量。

 

3、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

 

(J-什么是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一种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但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的充分和广泛。通常准实验设计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总的说来,准实验设计在三点上不同于真实验设计:

 

1)有时对自变量(如被试特点的自变量)无法有意识地操纵;

 

2)不能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

 

3)无法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也没有随机地把被试分配到各种试验处理中。)

 

★M-时间序列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系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J-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

 

根据被试的行为反应是由主试做客观记录,还是由被试进行自我报告,可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观察和自我报告。

 

1) 观察:即将所见所闻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公开场合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并不冒犯人的秘密性。可以进行不打扰被试的观察,过后要给予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观察中,为了更详细和客观,可以利用录像、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以期得到更为客观而准确的数据。使用观察法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观察人们行为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些痕迹来构想人们的行为。例如在在方正的草地上留下人们走了来的一条路径,表明这里最好设置一条路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又如通过观察行为场所的垃圾成份来分析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

 

2) M-自我报告:是利用一些调查技术,让被试报告他们的行为、情绪等各种反应。如使用访谈、问卷、量表等来揭示人们外显行为及对环境的评价和感受。

 

(访谈法实质上是一种双向交谈,多数情况下是主试设计好调查表或问卷。内容包括事实资料,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及有关的行为,态度和意见的理由。

 

问卷法是采用问答形式来测量人们的行为和态度的一种测量方法。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简便易行,在很短时间内收集到很多资料。但被试可能出种各种考虑,不愿如实回答。

 

评定量表一般由一套题目构成,每一测题都有一定的分值。量表常用的有5点量表和7点量表。)

 

3)档案检索:各个国家、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多档案资料,这些会为分析事物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例如把城市的气象资料,警察局的犯罪事件记录等作为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总之,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运用心理学研究中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其特点主要是,环境心理学中的自变量是其它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和消除的额外变量——环境。而且环境心理学研究往往使用多种方法,借鉴多种学科中的方法,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长期效应。

第三章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环境—行为理论: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环境适应理论、生态理论

 

★★L-为什么说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行为局限理论、适应水平理论都可归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

 

一、M-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唤醒理论的内容 / 观点:

 

1、 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

 

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

 

2、 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

 

3、 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比较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差异。

 

4、 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M-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J-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是怎样来描述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的?)

 

M-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下分有效的。

 

M-叶克斯-多德逊定律:唤醒与操作间的关系,可以用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来解释。按照该定律所描述的,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者低于最佳水平点,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唤醒和操作任务是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而简单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 根据叶克斯—道德逊定律我们知道:唤醒水平太低不会促进任务的操作,太高会干扰操作,因为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正在进行的任务。)

 

二、J-刺激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

 

M-刺激负荷:是环境提供的信息量。

 

M-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刺激负荷理论认为:

 

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所以,按刺激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

 

避免定向注意疲劳症状(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的出现。

 

三、行为局限理论

 

J-按照行为局限理论的观点,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哪三个步骤?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TX

 

M-局限:行为局限理论中的“局限”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照行为局限模型理论,环境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

 

M-心理阻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

 

M-习得无助感: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

 

因此,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TX

 

四、环境适应水平理论:

 

J-环境提供的信息可分为哪三个水平?

 

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沃尔维尔认为适应水平理论,可以用于解释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包括温度,噪音等 。适应水平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这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

 

1、强度:环境提供的信息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如噪音太多让人易怒,一点声音没有, 也会不舒服。

 

2、 刺激的多样性:适应水平理论认为多样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

 

3、 刺激的模式:或说是环境提供信息的组织结构和不确定对知觉的限制。

 

M-适应: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然而,由于每个人过去的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

 

(M-调整:是指个体改变与之互相作用的环境,让环境适合于个体的生存。)

 

适应水平理论常被用于解释人们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以及预测什么样的环境刺激最适合于人们

 

M-环境应激理论:P33 (五)

 

M-应激源:环境应激理论认为,环境的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个体的反应,如噪音、拥挤等都是引起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还包括工作压力、婚姻不合、自然灾害、迁移到另一个居住环境等。

 

M-应激:是指个体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的反应。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把生理反应叫生理应激,把情绪和行为反就叫心理应激。因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是相互关联的,人们会对应激物同时何做出这两种反应,所以,环境心理学家把它们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例如刺激过载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J-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空

 

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行为情境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行为是不同的。如当行为情境是一间正在讲“如何演讲”的教室,按生态理论,这个情境中的行为应包括讲解,聆听,观察,记录,举手的提问解答。生态理论认为根据情境,可以预测将出现的行为。在环境设计中,生态理论是运用得最多的。

 

 


★★L对几种环境心理学理论进行的比较。举例说明,★★

 

环境心理学的几种理论各有其优点和不足,现比较如下:

 

一般性和特殊性。

 

1、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具有特殊性的理论 ,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2、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们都用于解释很多物理,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三种理论都可以预测当环境刺激不在最佳水平时,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也就是说,唤醒理论认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它主要关注环境刺激对认知活动的限制,以及预测信息过载对行为的影响。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它能根据个体对刺激的适用水平,预知某种特殊水平刺激产生的影响。。环境应激理论具有较强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它可推断环境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无法解释对某个刺激源引起的反应如何,以及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行为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

 

3、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却掩盖了个体差异。例如关于噪音对操作的影响,唤醒理论认为噪音会干扰任务的操作,但却忽视上于个体的适应水平有差异,所以对于个别人,噪音可能会促进操作。如果是具有特殊性的理论,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4、生态说是最具一般性的理论,它能解释不同环境对大多数人产生的影响,却不能解释在同一行为情境中休体行为的差异。

 

5、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的;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分析解释环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理论如果单独用于解释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是不全面的,实际应用中,环境心理学家常常是交替使用JI种理论来进行解释。

 

现在拿对于个人空间的需要作为例子来说明各种理论。

 

1、 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2、 刺激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轻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

 

3、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

 

4、 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是的需求是不同的。

 

5、 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源。

 

6、 最后,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

 

 


M-中介变量:是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人类体验环境引起的情绪因素是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

 

M-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环境-------缓和变量------中介变量---------评价--------行为

 

莫若比安和拉塞尔认为,所有的情感状态都由三个维度构成:愉快,唤醒,控制感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P41

 

M-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M-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知觉是纯生理性的,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TX/M-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TX: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听觉通过单耳只能判断声音的远近,双耳才能有方位的判断。

 

嗅觉道,个体是根据嗅觉刺激的强弱来判断距离的。

 

M-习惯化: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J-简述环境知觉理论。★★P44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对环境知觉过程,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和理论。

 

1、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2、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同时它还认为,感觉信息确实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正确记录,而助环境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如地心引力,昼夜周期等)在整个演化历史中是不变的。

 

3、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知觉中学习和经验的重要结果是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假设的发展,这种假设有时会导致误会知觉或错觉。

 

4、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本质)作一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M-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J-什么是认知地图?★★

 

M-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对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源于凯文。林奇对“城市的表象”研究。他对在波士顿生活工作的洛杉叽人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目前认知地图研究的直接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Tolman)。根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之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J-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

 

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如对一个居住点的偏爱,来评定或排列分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图上标出一些阴影,这些阴影区域代表主观性质,像吸引性或熟悉性的集体评定。

 

⑶再认任务:林奇在研究中,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所插入的一些标志的图片。米尔格瑞姆及其同事重新作用了这种方法,因这它避免了由于人们绘画能力不同造成的问题。

 

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其他方法的一些问题(如绘画能力的差异),但它本身也有不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从A到B距离的估计,不一定与他对从B到A距离的估计一样。

 

认知地图的一些共同成分,即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如在一个城镇中有特色的建筑。标志在城市规划中常是非常受重视的,因为他们可作为城市的象征,如以博雅塔作为北大标志)

 

★★J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对熟悉的环境,人们通常会有相当正确的认知地图,但由于它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有时会出一些人意识不到的错误:

 

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的不完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为简单化。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失真,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如当要求画认知地图时,人们常把最熟悉的地方放大,并放在地图的中心。在对距离进行估计时,如果从A到B之间是由一条直线连接的,人们估计的距离,要比中间有几个交叉路口要短些。还有距离歪曲的现象是,购物者偏爱朝进城方向的商场走。

 

除了减少、丢失某些成分,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即增加了环境中实际没有的成分。如路两旁并没有树,确画了两排树。

 

T /J-简述认知地图的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个体的社会阶层及一些个体差异特征都会影响认知地图的特点。

 

1、环境熟悉程度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也越接近自然。

 

2、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表现在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3、在个体差异的各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通常认为在总体上男性的视空技能优于女性;在认知地图所包含的成分的数量上,表现出女性的认知地图中路径较男性的少,标志则更多。

 

★★J-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对环境的认知地图的获得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另一是个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获得其认知地图。

 

⑴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测查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识,结果发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他们的答案总是表现出认为别人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山与自己看到的山的样子是一样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是一种“自我中心参照系统”,他们不能区分自己所看到的和别人所看到的环境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具有了“部分协调参照系统”和“操作协调和等级整合的参照系统”。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它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

 

⑵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

 

对于成年个体,到了一个新环境,也会逐渐建立发展出认知地图。

 

这个过程与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不同在于成人到一个新的环境,首先会利用出版的地图,帮助自己对环境探索,从而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按照信息获得途径的不同,认知地图通常包含两类成分:一类是初级信息,即通过直接经难获得的信息;另一类是二级空间信息,即通过地图和从其它关于环境的描述中获得的。

 

(3)认知地图的记忆。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易辨认性”反映了环境易于学习和记忆的程度。这种“易辨认性”还会影响我们对这一环境的情绪反应,如喜欢或不喜欢。

 

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往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 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认知地图是如何表征的 / 认知地图是如何记忆的?“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它对其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易辨认性”反映了环境易于学习和记忆的程度。这种“易辨认性”还会影响我们对这一环境的情绪反应,如喜欢或不喜欢。

 

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往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 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认知地图并非外部的物理事物,而是存于头脑中的。对于认知地图的表征,我们可以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忆、提取过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关于表征的形式,学者认为,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象环境的一些幻灯片储存在我们的脑中一样。(TX)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的脑中储存的是整个基于意义的命题和陈述。环境中的成分用一些概念来代表,每个概念与其它的概念由可检测的联系联结在一起。关于记忆的结构,当人们想记住复杂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采用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一个个小的“组块”。这些组块或群集也许以某种序列的方式储存在脑中,在提取环境的言语表述信息时是基于等级记忆网络的。

 

总之,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贮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TX))

 

J-简述促进寻路的情境特征。

 

M-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TX)三方面的情境特征可以促进寻找路径,它们是: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可区分性是指邻近位置、地点如果相似性少,就不容易混淆;视觉接近的程度是指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一眼看到,也有助于定位;空间规划的复杂性是指交叉路口结点越少越简单,就越不易迷失方向。)

 

促进空间行为的方法:

 

学习即对环境的探索经验,可以促进认知地图的形成和完善。

 

(如何改进老年人寻找路径的能力。老年被试到一陌生的老人护理院里,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对这一环境的熟悉过程是被人引导的个别参观;第二组以亲身参观同样的顺序看幻灯或电影,并同时可以参观这个环境的三组模型;第三组是控制组,直接要求找到某一地点。结果发现,前两组的被试的找路成绩好与控制组)。这表明探索、看照片、看模型这些空间学习,都可以促进空间行为及认知地图的获得。

 

什么是指路地图 / 试述认知地图和指路地图的异同。

 

一些空间规划比较复杂的大型广场、博物馆、地铁总站、购物中心,为了便于人们的寻路行为,在一些交叉路口、结点上都设置有“你在这里”的指路地图。

 

在设计和放置指路地图时,只要遵循几个简单原则,就可改变其指向作用:

 

⑴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⑵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等。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不同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第五章 气候与行为

 

T/M-周围环境:是指我们周围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TX

 

M-环境负荷: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

 

X: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

 

强度:感觉刺激的绝对量,如85分贝比60分贝声音的环境负荷要大。

 

新奇性:个体对刺激的熟悉性。

 

M-高低负荷环境:按照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低负荷环境指周围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

 

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一些气候现象:

 

1、 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它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发生周期约为2~7年。

 

2、 南方涛动: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呈反位相的现象。

 

3、 恩索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二者是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表现,被合称为恩索现象。

 

4、 另一种气候现象是由于氯氟烃的使用而导致的臭氧层的消耗。

 

5、 近些年全球气候出现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

 

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

 

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论、气候概率论。

 

M-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谈到气候决定论时,必然会联系到地理决定论。很难把它们分割开,地理位置决定了气候。)

 

M-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M-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实际上,这三种观点并不相互排斥,它们适用于行为的不同领域。

 

 


周围温度与有效温度的区别。

 

TX:温度可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M-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

 

M-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包括温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温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周围环境的实际温度,温度知觉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对个体身体内部温度的知觉 ,也就是对核心温度或深度温充的知觉 。核心温度是在37。C左右。它能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来自动调节体温,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大脑中视丘下部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M-核心温度:个体身体内部温度 ]

 

环境适应性与适应环境是有区别的:

 

环境适应性:在适度的高温环境中待的时间稍长一点,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害;从低温环境进入高温环境,身体也会自动调节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叫做环境的适应性。它主要包括生理调节机制发生的改变。如进入高温环境中后,会流出很多汗。

 

环境适应性与适应环境是有区别:

 

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温度,风,湿度);

 

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对周围环境的知觉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湿度和风力,它是影响个体对周围环境知觉的因素。

 

M-最适温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最适温度,又称为有效温度,它是通过对湿度和温度共同作用带给人的舒适水平来测量的。

 

★★J-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热与操作

 

1、实验室研究:

 

20世纪,实验室研究因变量如反应时,行走速度,警觉性,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等来反映高温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在温度高于32℃的环境中超过2小时,对于没有达到环境适应性的个体,会影响智力任务的操作。在这个温度以上,时间超过1小时,完成中等难度的机械任务受影响。随温度生高,对操作行为的影响越大,在此环境中正常工作的时间越短。也有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热不会妨碍操作行为,相反有助于任务的完成。

 

实验室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任务的类型不同,及和热环境接触的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

 

2、工作环境:

 

某些工作是一天8小时,甚至是更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度过,如炼钢工人,这样的环境易引发人的脱水、失盐和肌肉疲劳现象。使人耐力降低而影响操作行为。

 

另一个工业热环境的实验是怀德汉姆1969做的,他研究了热对金矿工人工作的影响。(实验首先随机选择将矿石铲进矿车的工人,把他们分成三组:1、无人管理组;2、由一个无效率的管理者管理;3、由有高操作纪录的人管理。实验分别记录下他们在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0’C和高于33’C的两种条件下工作5小时的情况。)结果,当温度低于30‘C时,第三组比第一,二组生产更多的石头;当温度高于33’C时,管理的影响消失,所有工人都是低水平操作。

 

3、学校环境

 

教室温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影响,佩勒考察了有空调和无空调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无空调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随升高高分的分布加宽。这说明,热影响了学习。

 

4、热对行为影响研究的解释:

 

关于热对行为影响的研究表明,热有时会干扰行为,有时会促进行为。桑德斯卓姆认为,个体的身体身体温度、新陈代谢的消耗、环境适应性、技能水平、动机和压力等都造成了热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贝尔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首先唤醒可以解释革些热的影响作用,因为与热环境接触可能会提高唤醒水平,从而提高任务操作;第二个影响是身体的核心温度爱到破坏,妨碍了操作的进行;第三个影响是热影响了个体的注意。随着温度增加,注意范围变窄;第四个影响因素是热影响到了知觉控制,当温度变高,个体会感到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导致操作受损;最后一个解释是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适应水平,或说忍受高温的最大限度。

 

总之,唤醒、核心温度、注意、知觉控制和适应水平都可以用于解释热对任务操作产生了影响。

 

二、热与社会行为

 

1、 热与人际吸引:

 

根据拜恩提出的人际吸引模型,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也就是说高温减少人际吸引,特别是当热与拥挤相伴随时。然而巴伦和贝尔的研究发现,在某引起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也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研究说明,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2、 热与攻击行为:

 

巴伦和贝尔1975的假装电击实验得到的结果:当温度为23。C时,被试生气程度越高攻击性越强,当温度为35。CJF ,生气程度越高,攻击性越低。

 

他们用“M-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按照这个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 热与利他行为:

 

热使利他行为减少。研究发现,利他行为在夏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冬天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帮助者的长相、热引起人的好或坏的情绪体验等。

 

冷与行为:如果长时间在冷环境中,可能造成两种损伤:冻伤,体温降低。

 

1、 冷和健康的关系:冷和健康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低温对健康不会有危害。

 

2、 严寒与操作:研究发现,当温度低于13‘C时,会使反应变慢,思维灵活性和肌肉的灵敏性降低。

 

3、 严寒与社会行为: (1977,实验室研究发现,当温度在16℃左右时,被试的消极情绪更多。当负性情感为中等水平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增加;但当负性情感很强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减弱。低气温使人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屋子里。成反比)班尼特等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寒冷的冬天,利他行为增多、犯罪率减少。

 

TX:海拔与行为:高海拔地区具有气压低、氧气稀薄、温度低、日照强、潮湿、风大等气候特点。

 

大气压对人的影响 :

 

气候影响人类的行为,高海拔地区具有气压低、氧气稀薄、温度低、日照强、潮湿、风大等气候特点。

 

1、 海拔对生理的影响:

 

气压低造成身体组织缺氧,组织缺氧会影响身心健康。不仅海拔高会引起组织缺氧,一氧化碳过多也造成组织缺氧。

 

2、 对高海拔的适应:

 

高海拔带来的生理反应都是短期的变化。人会渐渐适应高海拔的环境,居住在高海拔的人的生理指标与低海拔地区的人是不同的,他们的肺容量较大,肺部通往动脉的血压更高,婴儿出生时体重要轻,长高的速度更慢,性成熟晚等。

 

3、 高海拔对行为的影响:

 

极度的组织缺氧会导致意识不清,甚至有死亡的可能。

 

4、J- 大气压变化对医疗,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大气压力不仅与海拔有关,还和天气有关。很多研究发现大气压对人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类:

 

1、 增加了疾病的发生;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发病率与季节有关联;

 

2、 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如对情绪的影响。季节发生变化时,精神病的发作率、自杀率和社会冲突都会受到影响;

 

3、 第三类影响是对人行为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分裂行为和治安混乱,随天气和大气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4、 总的来说,大气压低伴随着高海拔和暴风天气,气压高则通常是晴朗的天气。

 

J-人体的知觉系统是如何觉察到风的 / 对风的知觉:P80

 

对风的知觉是涉及多个感觉道的。

 

1、 皮肤的知觉系统首先感受到风带来的压力,风是特别冷或热、湿或干,那么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也会觉察到。

 

2、 肌肉对风的抵抗可以觉察到风力的大小。

 

3、 在室内,观察被风吹动的树叶等可以了解到风力的大小。

 

4、 风声也是觉察风力大小的一个线索。风力大小的鉴定,常用的指标是薄福风力等级。

 

风对行为的影响:注意,唤醒水平和知觉控制的减弱是风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中介变量,也就是说风不会直接影响行为。

 

第六章

 

TX:光照与行为: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的居住空间超过四间的时候,其中应有两个获得日照。光照通常比暗(无光)使人愉悦,从而使人愿意做出利他行为。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如何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

 

M-季节性情感障碍

 

M-光饥饿: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罗森塔尔称把这种人称为光饥饿者。

 

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在北欧或靠近极地地区,极夜出现的几个月里,人们情绪易低落,出现的症状与上述类似。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光治疗:有些学者认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是光照不足造成的,因而提出,如果对人进行有效的光照补偿,应减轻甚至消除上述症状。日光帽,可有效地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

 

TX最佳光环境: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到了晚上,利用人工光源延续自己活动的时间,扩大自己活动的空间。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制造不同色光(冷、暖、中性 )的电光源,以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光环境的设计不应只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一个方面。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颜色:是视觉系统接受光刺激后的产物,是个体对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刺激的主观印象。

 

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颜色有三个心理特征分别与光的物理特征相对应。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不同波长的光所引起的不同感觉就是色调。饱和度与光纯度的物理特性相对应,纯的颜色即高饱和度的,是指没有混入白色的窄带单色光波。明度与光的物理刺激强度相对应。强度是彩色和非彩色刺激的共同特性,而色调和纯度只有彩色刺激才有。

按人们的主观感觉,彩色可以分为暖色和冷色,前者指刺激性强引起皮层兴奋的红、橙、黄色;而冷色则指刺激性弱,引起皮层抑制的绿、蓝、紫色。非彩色的白、黑也给人不同的感觉。黑使人感觉集中,压迫,重且低。白给人感觉宽广,开放,高且低。特定颜色与某种情绪有关。如黑色代表权力。

 

★★J-举例说明颜色如何影响行为 / 色彩与行为的关系:★★

 

色彩影响我们的情感,这与人的个性密切相关。

 

1、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

 

(这些色调可使皮肤温度下降,使脉搏减少,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自杀人数下降。如伦敦泰晤氏河上有座桥,最初漆成黑色,由于在这座桥上自杀的人数高于在其他桥上自杀人数的平均水平,人们决定把桥的颜色改成绿色,结果,的确使自杀人数下降了。)

 

2、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

 

在加州的挽留所里,当犯人闹事以后就将其关进粉红色的禁闭室,10多分钟后,犯人就会打瞌睡。

 

3、在墙或地毯的颜色是亮米色的条件下,比起巧克力色来说,参观者的运动更多,停留时间更短。

 

4、巴克1989的研究更能说明颜色对人的主观感受的影响。他给家庭主妇试用不同颜色的颗粒状洗涤剂,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红色时,主妇的反应是这种洗涤剂使手变得粗糙了,即所谓烧手。当颗粒颜色从白色换成黄色时,主妇们大多抱怨洗不干净衣服。当白色换成蓝色时,洗涤剂效果很好。其实在在实验期间,只是颗粒颜色不同,其他成分都保持不变。看来颜色使主妇们的主观感觉出现了变化。

 

5、医学方面的资料显示,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紫色使孕妇镇定,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的病人升高血压;当人们服用红色或桔黄色等暖色调的药片时,疗效较好。

 

总之,最理想的色彩莫过于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绿色和水与天的蓝色。它们是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物,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

 

色彩搭配:

 

一般居室色彩可概括为三大部分:1、对室内其他物品起衬托作用的大面积背景色,如地面,墙面等。

 

2、家具色彩反映出来的主体色。3、室内装饰和点缀的强调色,它们的面积虽小却非常突出。

 

一般讲,暖色系列的红、橙、黄、紫红等色给人以明朗,热烈的感觉;冷色系列的蓝,蓝紫,蓝绿等色具有平和,神秘的感觉。色彩还使人产生远近感,大小感和轻重感的心理效应。

 

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居住者对色彩有不同的要求。性格开朗的年轻人,大多爱好色彩对比强烈,鲜艳的颜色。年长者对柔和的间接光和低明度的色彩倍加喜爱。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颜色中会有一些“基本色”,如红黄蓝三元色,它们是和谐稳定的。还有人提出绿色也是一种基本色,认为它的稳定性,和谐感甚至超过红黄蓝三元色,白与黑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服装设计中颜色搭配应注意强烈,稳定的基本色只适于出现一种,而且让它集中。在大片色彩中,要有个主色调。

 

 


基本气味:引起嗅觉的气味刺激主要是具有挥发性、可溶性的有机物质。有六类基本气味,依次为花香、果香、香料香、松脂香、焦臭、恶臭。

 

( 香与臭是一种主观评价,香味使人感觉舒适,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一种气味有不同的感受,因而就有不同的评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绪时对一种气味也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法国香水专家根据香味特征把香水分为五在类:花香型、素心兰香型,醛香型,东方香型,辛香型柠檬香味能增加销售额。

 

臭:臭味是使人感觉不好的,但香与臭并无明显的界限。


第七章 噪音与行为

 

J-声音具有哪些物理和心理属性?

 

声波:物体的振动使它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中波的频率为20HZ至2万HZ时,人耳就能听到,这就是声波。

 

声波有频率、振幅和频谱三种物理属性。它们分别决定了声音的不同心理量或听觉属性。

 

声波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周期性振动的次数,它决定了音高这一听觉属性。

 

振幅是指声波的强度,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又称音强。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

 

频谱是指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声波合成的复合音,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质,即音色。由频率非常小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窄带音;由频率范围很大的声波组合而成的声音称为宽带音。

 

 


★★★★L-何为噪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J-什么是噪音?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M-噪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

 

M-白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噪音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变量: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按照他们的观点,即使噪音的音量很低,如果它不可预测,知觉的可控制性低,那么它令人厌烦的适度和人们对它的消极反应都会增加。

 

⑴音量:噪音的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并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

 

⑵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

 

⑶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

 

以上三个变量能以任何形式组合,但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不能控制时,造成的干扰是最大的。除了这三个变量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增加人们对噪音的厌烦,这些因素是:当我们认为噪音是不必要的时候;当处在噪音环境中的人发现没有能力控制噪音时;听到噪音,并且知道它对健康有害时;发出的噪音引起恐惧感时;由于噪音而对周围环境的其它方面不满意时。

 

噪音的种类及其特点:

 

1、交通噪音:由汽车,火车,飞机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具两特点:①交通噪音存在十分广泛。汽车噪音是城市噪音的主要来源;空中交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机场临近

 

区域的噪音水平;火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是交通噪音的一种。

 

②交通噪音的音量通常都很大。机场附近的噪音响度大约在75dB—95dB之间。

 

2、职业噪音:

 

在工作场所中的噪音是第二个主要的噪音来源。职业噪音的第一特点是都为宽带噪音。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音量都较大。

 

噪音的来源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工业噪音,施工噪音和生活噪音等。

 

★★J-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噪音与健康

 

1、听力损伤: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1972年美国20岁年轻人的听力才相当于苏丹部落70岁老人的听力。

 

2、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它使人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噪音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由于噪音人们会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噪音对健康的影响就是以这些行为为中介,间接造成的。

 

二、噪音对心理的影响:

 

噪音不只会影响人的重量机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痿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病的机率更高。

 

噪音与疾病的关系与噪音与健康的关系相同,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例如,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L-噪音与操作的关系。★★

 

1、噪音呈现期的影响:

 

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研究表明,个体的操作行为是否受噪音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当噪音是不可预测的,会对需要高警觉性的任务,记忆任务和复杂任务产生干扰。个体的敏感程度不同,性格不同,受噪音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2、噪音过后的影响:

 

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例如,格拉斯等人先让被试在强度为108dB的噪音环境中呆25分钟,然后完成规定的任务,任务之一是解决一些实际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个任务是让被试做校对。被试分为四组:无噪音的控制组,可预测噪音出现组,可控制噪音组,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控制噪音组。结果表明,对于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噪音组,只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表现出在失败多次后还继续尝试解决问题,他们在校对工作中的出错率也高。很多研究都证明,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当个体有能力控制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3、噪音对儿童操作的影响:

 

对于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儿童会引发长时间的应激,也会损伤其认知操作能力。

 

4、J-噪音影响的发生:

 

噪音之所以会影响任务操作,是因为噪音对言语产生了内在的“掩盖”作用,使个体很难“听到自己在想什么”。

 

噪音可能会削弱个体对信息的提取和做出反应。

 

噪音使注意范围缩小的表现,包括回忆与任务无关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存取信息的能力都减弱了。

 

★★L-噪音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噪音不仅造成听觉的损伤、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干扰操作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

 

1、噪音与人际吸引

 

人际距离可做为噪音与人际吸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法。当噪音的强度为80dB时,人们彼此感到舒适的距离增加,即噪音使人们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降低了人际吸引。不同的情境,噪音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也不同,女性更喜欢与她们一起处在噪音中的人。居住区周围的交通噪音使邻里间的交往减少。这是因为噪音使人的注意范围缩小了,因此人们只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在对其他人的知觉便受到了影响,导致极端或不全面的负性判断。

 

2、噪音与攻击性

 

噪音增加了唤醒水平,也应该会增强攻击性,特别是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的人。但噪音并不会直接增强攻击性,只有当个体被激怒或情绪不佳时噪音才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如果个体不能预测噪音的出现,那么会引起较高的唤醒水平,导致更高的攻击性。当人知道可以控制噪音时,噪音不会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3、噪音与利他行为

 

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因为噪音会导致消极情绪,所以噪音会影响到助人行为。噪音分散了个体的部分注意力,因此,不能注意周围环境的细节和重要线索,对他人的需要也就“视而不见”了。

 

例如,实验室实验分三种不同的噪音环境:48dB的正常噪音;65dB和85dB白噪音。过程是让被试和实验助手一起等,助手故意把书掉到地上,记录被试是否帮捡地上的书。结果,在正常噪音、65dB和85dB白噪音三种条件下,帮助捡起掉落书刊的百分比分别为72%、67%和37%。其它一些研究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噪音使人的注意广度变窄,不能注意到旁人的需求,因此使助人行为减少。

 

 

 

 

 


办公室和工业场所的噪音:

 

1、 办公室噪音:超过一半的人表示,办公室噪音不有得到控制之前,这些噪音干扰了他们的工作,噪音使雇员的工作满意度下降。

 

2、 商业和工业场所的噪音:商业和工业场所的噪音主要表现为防碍信息的传达。

 

3、 交谈干扰水平(SLL):交谈声带来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噪音的振幅和频率(f越相似,干扰越大),而且也取决于交谈者和听者的距离。噪音强度在55—70dB之间是工作中可以接受的噪音范围。

 

用交谈干扰水平作为评定可接受的交谈声的指标。

 

4、噪音和生产力:一些观点认为,在噪音环境里的人的注意力会分散、容易疲劳,造成工作中出错率增高。

 

J-举例说明怎样控制噪音?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能正常生活,正常交流信息,控制噪音的干扰是完全必要的。

 

1、 首先是对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要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

 

2、 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屏障等保护措施。如在公路两侧设置绿化带消除噪音;在高速公里两侧设隔声屏障。

 

3、 在居民区,邻里之间应该主动降低声响设备的音量,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4、 通过变化家具摆设也可以削弱噪音。

 

5、 近来,英国研究出“以噪音消除噪音”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将模仿声转化成数字信号加以分析,产生一个“镜像声”,也可以用来消除噪音。

 

 

 


第八章 灾害、污染与行为

 

拉扎勒斯和科恩在1977年区分了三种引起应激的事件:

 

1、 日常烦恼:指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小事——每天的工作,上课等;

 

2、 个人紧张性刺激:指的是发生在个人层面上的更加严格的威胁和损失,包括失恋,失业,及其他突然而严重的,需要人们作出很大努力去适应,而且会有许多人受影响的事件。

 

3、 紧张性刺激:——灾害,是最主要的环境刺激因素。

 

★M-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由自然力引起,不受人类控制。强调的是灾难的后果。对自然灾害的定义包括极端的天气,即冷、热、龙卷风、暴风雪、冰雹、暴风、季风等。地震和火山喷发、泥石流以及雪崩也都是自然灾害。

 

J-自然灾害的特征:

 

自然灾害的特征有:突然性、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和预测、剧烈的,破坏力极大。

 

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

 

另一个影响灾灾难严重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如可能会影响到受害者反应的灾难的特征有:生命威胁、受伤、看到死亡、朋友的死伤、金钱物质损失、与家庭隔离,地区的准备工作,社会凝聚力等。

 

总之,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对自然灾难的研究难以开展的原因:P118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 这些灾难仅在它们发生之后才能进行研究。

 

2、 对控制组的选择。我们选取谁来与地震和风暴的受害者相比?

 

3、 研究手段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灾难发生后,立即在混乱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4、 被试的选取也有问题,由于要立即开展研究,可能就无法随机选取被试,有时只能半随机或不考虑随机。这可能导致数据没有代表性。

 

 

 

 

TX/ J-举例说明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灾难的知觉?

 

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以及适应。

 

M-危机效应:指的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

 

来之前就消失了。如洪水到来之前很易被忽视,一旦来临,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它,同时建立若于计划。

 

M-堤岸效应:是指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

 

M-适应:就像我们适应噪音和气味一样,我们也对威胁和灾难产生适应。

 

人格差异也会对我们知觉灾害产生影响。内控者认为他们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外控者则认为处部力量,如强者、政府,神控制着他们。另外一种人格特质与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有关,例如有人比较注意中高房屋、安装水泵、购买保险等,这种人格被称为“压抑型”。他们拒绝承认危险的存在,尽管从直觉上讲这类人会更加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可能的解释是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拒绝灾难。无论如何,人格在决定人们对控制灾难的知觉中发挥着作用。

 

★★L-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仅发生于那些灾难的回忆挥之不去,以及以前就有心理问题的人。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在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凝聚力。面对灾难,最合理的行动就是逃跑和隐蔽,采取措施保护生命财产。⑷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如前所述,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研究发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他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1、 孩子与灾难:

 

研究发现,孩子们对灾难的反应大致与成为类似,尽管有时他们似乎恢复得更快。但孩子们更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做噩梦,逃避灾难的暗示等。有时,孩子身上会留有严重的和持续的后果,但这似乎常发生于暴力灾难之后。

 

2、 年龄与灾难反应:

 

孩子的年龄似乎对遭受灾难后的反应并没有什么影响。年龄对痛苦的严重程度的影响,取决于症状以及情景的取样。研究表明,年长者更易遭受痛苦,并且与年轻人不同。某些研究将受害者分为3组而不是2组(老/中/青),结果发现中年人似乎更易显示痛苦。

 

3、 环境理论与灾难:

 

M-资源保存理论:霍布富尔提出,人们损失的资源以及降低资源损失的能力,将决定人们是否能经受压力。资源指的是一切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目标的实质性的东西,包括金钱,社会家庭支持以及个人资源;损失资源或者少资源受到损失的威胁会加剧应激,反之则会减轻压力。研究表明,资源的损失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理论可很好地预测的解释自然灾害后的应激。

 

自然灾害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它产生压力,限制人们的行为,消耗资源,破坏社会。人们能对付灾难,不易出现长期严重的后果。

 

★★J-技术灾难的特点。★★

 

1技术灾难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作用的产物,它通常是由人类的错误引起的。

 

2技术灾难的持续时间是不一定的,它们可能非常激烈而突然。如断电。

 

3技术灾难使我们控制世界的感觉受到威胁。这是因为失去了我们本以为应该拥有的控制。因此,技术灾难会减弱我们对控制的感觉,从而导致应激。

 

4技术灾难不常发生,但其法潜在的影响却往往更加广泛。

 

5自然灾难易于确定其发生,技术灾难可能根本无法预测。

 

6有些剧烈的技术灾难没有明确的最低点。如有毒物质的泄露。

 

7自然灾难有其正面的后果,可以增强凝聚力,提高社会归属感。人为事故似乎不是这样,它可能引起更多的冲突。

 

8技术事故受害者可能会有更长期的痛苦。

 

尽管有共同点,但确实仍有不同。技术灾难事故受害者可能会有更长期的痛KU。

 

举例说明技术灾难的影响:

 

如布法罗溪洪水。1972年2月26日,西弗吉尼亚的布法罗溪冲毁了大堤,洪水冲走了汽车、房屋以及所有的东西,造成125人死亡,5000人无家可归,整个山谷面目全非。

 

此次事故显然是人为设施的原因。它造成了更加持续的效果。研究指出了两年内出现在受害者身上的问题:⑴焦虑,对灾难和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恐惧;⑵退缩、冷漠;⑶压抑,因为许多人失去了辛劳一生的财产;⑷身体不适;⑸无名火,幸存者易于激动;⑹退步,孩子们往往回到早年的行为方式;⑺噩梦。

 

1、当技术灾难影响的持续时间增加时,技术灾难和自然灾难之间没什么不同。

 

2、技术灾难的效果更加持久,复杂。

 

3、灾难的明显的后果是强制性念头和记忆。灾难的许多情绪影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也就是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强制性念头可能是灾难后果中最致命的方面,它还可能影响到人们寻求治疗和帮助。

 

4、除了引起应激,技术灾难还会引起刺激负荷过载,唤醒过度以及人们的行为受到局限等。

 

T:研究根据泄露的场所区分了两种有毒泄露:工作泄露,发生在工作场所;另一种发生在家里或附近。

 

M-大楼综合症

 

有两种不同的与大楼有关的症状:一种是大楼疾病,是可诊断的,由大楼内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引起的;另一种称为大楼综合症症状,只是感到不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症状的某些特征显示它有心理起源。例如,症状总是在周未或工作结束后消失,且往往是环境作用或压力的影响,或者二者都有。

 

J-对空气污染知觉的特点。

 

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取决于一系列物理和心理因素。但是我们往往根据气味和颜色来知觉空气污染,而有许多有毒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除了通过嗅觉和视觉来知觉空气污染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汽车尾气,雨水的频率(雨水可清洁空气),高楼的多少(高楼会阻挡风吹走废气)等。我们对空气污染的知觉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就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污染发生的时间和季节也会起作用。我们还总是认为别人比我们受到更大的污染。生活事件也与对空气污染的知觉相关。例如,焦虑就会对其产生影响。人们对空气污染越熟悉也就越不把它当回事。

 

J-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逐渐变得众所周知。空气污染会增加都市居民的死亡率。死亡应当归结为一氧化碳的作用。一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污染,它使有机体的组织缺氧,因为它夺取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权。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煤炭,煤油炉以及钢铁厂。人类的大部分癌症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

 

有些研究证实了空气污染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佳时,人们不愿意进行户外活动。

 

研究还证实,空气污染会带来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性行为,减少人们的互助行为。最后,空气污染还会引起心理问题,抑郁、易怒、焦虑都会出现。另外,有些精神疾病也与空气污染有关。

 

☆☆空气污染与行为的关系。☆☆

 

现今的研究都集中于一氧化碳对行为的影响。25ppm到125ppm的一氧化碳浓度是一条分界线。随着浓度的增加,时间减少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布瑞撒其的综述中提出,空气污染,包括一氧化碳,会影响人的反应时,双手的灵巧程度以及注意。人们可以适应空气污染。

 

严重的空气污染至少影响三种社会行为:娱乐行为、人际关系以及攻击。

 

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光化学烟雾,粉尘,碳氢化合物。我们由视觉,嗅觉,呼吸系统的不适而感觉到空气的污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影响。

 

???☆☆☆☆☆L-比较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异同☆☆☆☆☆。总结上述内容。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M-领地:萨默认为,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 ★★J-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领地对群体个体具有重要性,所以一些环境,如精神病院,监狱,老年公寓的设计都要考虑领地性因素

 

2、巴顿在研究中发现,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

3、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4、拥有适当的个人领地对犯人也很重要。住宅设计的领地性标记,可以使被盗的可能性减小。

 

5、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1、M-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动物占领的区域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灵活变动的。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

 

⑴繁殖功能:雄性动物会以占据领地作为一种争夺配偶的方式,与种内其他个体展开争斗。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

 

⑵保护功能:动物会多占据那些周围有食物源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地。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

 

⑶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2、M-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地是人独立使用和占有,并控制的一个区域。有人认为,领地是由个体,家庭,相互作用的群体所控制的区域。

 

人类领地具有排他性,控制功能和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M-人类领地的标记和防卫:

 

人类领地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领地标记。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 领地标记使用个人化特征明显的物品更能表明该领域的归属者,而一些可能被误解为垃圾或公有的物品,则不能起到标记领地的作用。

 

有防卫系统的住宅被盗的机会不会减少;有明显标记和防御系统的住宅更易成为被盗的首选对象。)

 

 

 

 

 


J-人类领地性的功能:

 

①保护、调整私密性。(动物没有私密性)

 

人类领地行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私密性的保护和调理。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

 

②组织功能(动物没有)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

 

③人类领地性的优先居住效应。它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因为在自己的领地内会更自信。

 

3、区别:领地性对人类和动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动物主要是关系到生存和繁殖;在人类,主要是组织的功能,当然,它还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除了领地性,个体还有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

J-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

 

M-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区别:

 

个人空间 领 地

 

是无形的、 是可见的

 

不见边界的 划分好的

 

可移动的、 相对静止

 

以个人为中心的 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

 

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 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

 

 

 


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

 

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

 

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⑴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⑵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⑶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⑷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3.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

 

⑴有关理论的解释

 

(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唤醒理论则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保护个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

 

⑵非语言交流功能。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⑶M-边界调整功能。

 

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

 

⑷M-平衡亲密程度模型。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

 

⑸保护功能。

 

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个人空间越大,就越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逃离危险刺激。个人空间的保护功能还体现在可以调整感觉输入,这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边界调整功能。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⑹交往功能。

 

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

 

实验室止步距离法:

 

投射法:在个人空间的研究中,投射和社会情境模拟是运用最广的方法。投射法是假设被试与剪影的相对距离反映了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距离。

 

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研究者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拍下自然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并利用地上的砖、人行道上的区间等线索测量被试间的距离。

 

J-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1、情境因素:

 

⑴物理情境。

 

A、物理空间的特性或结构会对个人空间产生影响。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所以,坐着比站着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B、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

 

C、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D、建筑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人空间,例如,天花板低,空间要求更大。房面积小,所需空间也大。

 

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

 

A、 当异性在一起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

 

B、 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

 

C、 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

 

A、 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

 

B、 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

 

C、 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

 

D、 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2、个体差异:

 

⑴文化和种族。

 

霍尔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 ,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⑵性别。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⑶年龄。儿童在45-63个月时表现出信人空间行为。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6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⑷人格因素。人格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空间距行为。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

 

(最适空间)—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师生间的互动。研究者提出,如果按霍尔划分的人际距离,师生如果处于亲密距离或个人距离,教学效果最好;教室的座位会影响师生间的互动。

 

(最适空间)—小群体中的最适距离: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可分为两种:促进社会交往,阻碍社会交往。个人空间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也同样有这两种情况。

 

个人空间的侵犯:当个人空间受到入地会引起消极情感和逃避行为,特别是当入侵者具有消极特征时,这种逃避更加迅速。

 

对侵犯他人空间的影响: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也会产生消极反应和不愉快的情绪。所以很多人都会去避免。研究:实验员站在距离饮用水喷泉30,150,300CM时的地方观察人们饮水情况,发现,当实验人员距离喷泉30CM与距离300CM相比,使用喷泉的人数减少了

 

☆☆☆☆☆J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

 

M-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这个定义受到大多数环境心理学家的认同。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所以,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

 

(影响私密性要求的因素:个体的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

 

 

 

 

第十章 拥挤

 

M-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它又可以分为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实际密度和可知觉密度、内部密度和外部密度。

 

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是密度的两个最基本形式。社会密度指面积不变而变化个体数目;空间密度指个体数目不变而变化面积。(M-可知觉密度:)个体对所处空间密度的评价,就是可知觉密度。M-内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内部空间面积的比值,也就是房间内的密度。M-外部密度:是个体与建筑外部空间面积的比值。是户外的密度。

 

5.拥挤和密度的区别是什么?

 

M-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拥挤对动物行为后果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拥挤会引起动物的攻击和变态行为,如实验发现,在有限的空间内,当大鼠数量不断增长,密度过高时,成年雄鼠对雌鼠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会吃了刚出生的幼鼠。(M-消沉:)卡尔霍恩把大鼠的这种极度无组织、拥挤的围栏现象称为行为消沉。行为消沉可以理解为,当某个空间内的人口分布不平衡,或人口密度超过物种所应具备的,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秩序的能力时,就会出现分裂行为。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L-什么是拥挤,拥挤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P182

 

M-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

 

高密度对人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效应和累积效应,即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直接效应指由于高密度带来的即时负性情感体验,如焦虑;累积效应指高密度对健康的损害。

 

⑴对生理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手心出汗等症状。

 

⑵对情感的影响:

 

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消极的情感状态,在高密度空间,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需要更在的个人空间,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

 

⑶拥挤与疾病:

 

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生活在高密度下的学生健康和情绪状态都很差。总结各种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作以下的假设结论:第一,高密度会导致个体更多的消极情感(特别对于男性),更高的生理唤醒;第二,高密度还会引发某些疾病。

 

★★★试举例说明拥挤和人类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人们对密度的主观感觉是受情境因素影响的。

 

⑴拥挤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在高密度条件下人际吸引降低。在一个能住两人的宿舍,如果人数变为三倍,那么和住两人相比,同宿舍间相互的满意度和人际吸引降低,合作性也差。高社会密度,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男性被试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被试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⑵拥挤对退缩行为的影响: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措施,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

 

⑶拥挤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不一样。

 

⑷拥挤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行为的直接原因。无论是动物研究还是人类研究都显示,单纯的拥挤并不一定产生消极后果,拥挤对人带来的影响因个体差异,社会因素和具体情境而不同。

 

根据以上的讨论,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可概括为:1、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2、拥挤导致退缩行为和利他行为减少;3、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到今没一致的结论,但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儿童),一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

 

拥挤使人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拥挤时易产生焦虑。

 

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拥挤对交通有何影响?★★★

 

⑴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

 

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一般的交通带来的应激后果。调查了682名护士的应激症状,发现在路上花的时间与应激成正相关。

 

⑵司机的应激。

 

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

 

⑶交通阻塞。

 

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所以它与个体的行为是有关系的。它是穿行距离和穿行时间的函数。交通阻塞对驾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⑷交通拥挤与出行。

 

由于个人空间、领地和私密性的影响,出行中的拥挤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应激。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以缓解这种应激。

 

总之,交通拥挤使个体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周围空间不被入侵,所以它会导致人们的很多负性情感和行为,如攻击性、暴力和身心健康问题。

 

★★★J-举例说明怎样控制或消除拥挤带来的影响?★★★

 

1、干预措施。

 

(1)M-认知干预:

 

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就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如提供给给乘客在拥挤的车上会发生什么,如何应对等。目的是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1. 建筑设计:

A、 利用分隔:

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建筑设计中的分隔是利用各种屏障或隔断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和环境信息的输入,减少拥挤感。

B、 注意焦点的设计:

在拥挤环境中,可以提供一个注意焦点,如视野开阔的窗户、壁画等,转移人们的视线,减少眼睛的相互接触。

2、TX:拥挤结果的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降低个体的焦虑和唤起水平。三种调节方法: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M-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被试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

 

M-想象:是让被试按主试的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拥挤进行干预,对某些场所或环境中的密度进行规定。控制出生率也是减少拥挤的一个方法。


第十一章 环境设计

 

TX: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J-关于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种理论?

 

1、M-建筑决定论:

 

建筑与行为的关系最早的观点是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建筑决定论的极端观点认为,物理环境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行为影响因素。对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弗兰克认为有一些不足:

 

1、 建筑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物理环境的作用,而低估了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2、 建筑决定论忽视了环境的间接作用和一些环境变量间的交互作用。

 

3、 这种观点没有考虑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2、M-建筑可能论:

 

建筑可能论认为环境给予人类机会,但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有所限制,建筑环境不可能引发特定的行为或者消除某些决策;人类可以自己决定行为实现的程度和跨越环境中的障碍。建筑可能论只是把环境看作引发行为的背景线索。不同于建筑决定论的是,建筑可能论认为,人有选择和控制建筑环境的能力,不完全受建筑环境的支配。

 

3、M-建筑概率论:

 

这种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可以自由选择所处环境,但是行为和具体的环境设计之间仍然有联系。按照建筑概率论,如果知道个体的某些特征和他所处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在该情境下,他的某些行为发生的机率比在其他情境中更大。

 

★★★J-环境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 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环境设计中的哪些方面?★★★

 

M-环境设计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对于环境设计,建筑师关心的是技术的,机械的,结构的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心理学家关心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模式。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1私我:建筑内部设计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1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2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即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其他研究发现,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

 

2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设计中若不加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

 

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同样大小的房间,浅绿色的显然要比深绿色的感觉更大,更宽敞。不同用途的房间可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通过室内装修使用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房间用优质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和创造性。

 

3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视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室、图书馆、超市等就需要明亮的光线,餐厅、酒吧等地方,灯光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调节气氛。

 

4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因为在这些环境中,更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

5家具:(家具及其陈设也是影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室座位的摆放,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知识的获取。例如,把座位的排列由原来传统的秧田式改为马蹄形或环形,都右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师生交流。另外,传统秧田式的摆放,不同的位置对学生也有不同的影响)。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不能改变的情况之下。

 

6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

 

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开放性,空间广度,密度,隐藏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认为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环境设计除了要讲究实用以外,还应考虑配合和协调性,让建筑带给人美的享受。

 

J-环境设计包括哪几个步骤 / 流程:

 

1、计划。

 

在计划阶段,设计者不仅要明确用户的具体需要,还要预测是否能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对于用户通常忽略的空气质量、噪音等因素,设计者在计划阶段也要考虑到。

 

2、选择设计方案。

 

是把计划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设计出几个方案,最后在几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既符合用户经济水平、满足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

 

A、设计流程

 

设计周期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设计、建造、使用和调整、后期评估。计划阶段也叫分析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设计的目标、限制和标准。设计阶段又叫综合阶段,主要是综合整理各种意见,确定设计思想。建造也是设计实现阶段,将设想的计划做成模型或草图,并进行修改。使用阶段是指建筑投入使用。最后的检验评估起到总结的作用,即根据最初的目标和使用意图拟订的标准和设计方案,以及用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吸取经验,了解不足,为将来的设计作补充。

 

B、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设计者和用户间的沟通。一般来说,作为设计者更偏重于关心建筑的风格、外形、质量,甚至历史价值;而用户则主要从自身的偏爱和建筑的风格来评价一个设计。

 

解决设计者和用户间冲突最好的方法有:让用户参与到实际设计过程中,或者训练专家对人的需要和关注更加敏感。

 

模型和草图是沟通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因为它可以直接明了地说明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也利于用户理解和提出看法。

 

第十二章 工作环境设计

 

J-哪些物理环境因素影响工作行为?

 

在工作场所的房间大小、室内陈设、噪音、照明、窗户设计等物理因素对雇员行为有影响。

 

⑴房间。

 

房间的面积应该足够大,满足在其中活动的需要。个体对房间大小的知觉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相同面积的房间,长方形的显得要比正方形的大;色彩明亮的房间比色彩暗淡的房间显得更大、空间更宽敞;室内陈设过多会使房间显得小,就像摆放杂乱无序的房间比起井然有序的房间看起来要小一样。环境导致不舒适感时,人们通常会把这种不舒适感归咎于他人,而不是该建筑。

 

⑵室内陈设。

 

A、乔伊纳认为,房间里家具的陈设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它能促进交流、设置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合适的交往距离。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人际交往的类型起着决定的作用:室内家具的位置、室内家具陈设间的距离、装饰物的数量。

 

B、奥斯蒙德提出了社会趋近和社会退缩。分别表示环境促进或阻碍人们社会交往的程度。社会趋近的环境通常设计成有面对面的座位、可灵活移动的家具,它促进了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比较方便地聚在一起,如休息室、咖啡馆的设计。

 

社会退缩的环境设计则恰恰相反,它的设计由于有固定的座位陈设而阻碍了人际交往,如购物中心和飞机场等。

⑶噪音和音乐。

 

当在一个噪音很强的环境中工作时,工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工作任务和处理噪音的干扰两方面。在噪音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了许多。

 

增加背景音乐有利于工作环境的改善,节奏轻快、平缓的音乐确实能提高生产效率;音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

 

⑷照明。

 

有数据表明,照明强度的适当增加可能会改善行为,但如果持续增强,行为的改变会越来越小,最后便无变化了。这是因为视觉对光的敏感性降低了。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任务本身的视觉特征来完成,如物体的大小和对照物,而不是通过增强照明。在现代化办公设计中,尤其是对对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的人,照明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⑸窗户。

 

在没有窗户的房间,可以使用一些自然风景画来装饰。面积越小的房间,窗户显得越重要。窗户对保护私密性也很重要。通过窗户投射进来的自然光会给房间增加舒适感。窗户还是气候和时间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窗户与自然界的视觉接触是更重要的。

⑹小群体生态学。

 

A、无论在何环境中,人们对座位的选择可以表明他们是希望与人交往还是希望自己独处:双方处于竞争关系,会选择面对面而坐;双方在某个任务中是合作关系,他们往往会并肩而坐;没当他们在学习或工作中互不依赖,没有紧密联系时,通常会选择坐尽可能远的位置。

 

B、性别的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喜欢肩并肩而坐。

 

C、还发现,对于使用同一张桌子的群体,每个人的地位和他所坐的位置之间有一定关系。坐在桌首的人在讨论中发言最积极;领导者一般选择桌首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控制整个会议方便。长桌旁边的位置表明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一般离桌首越远,地位越低;即使是使用圆桌,座位安排也一样表明身份和地位。

劳动环境设计:

 

1、工厂

 

J-在工厂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物理因素对工厂工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对工作场所的温度是否满意与工人能否自己控制温度有关系。如果工人能够自己控制温度的调节,他们会感到比较满意。室内温度对人舒适感和满意度的影响大于工作方式带来的影响。

 

研究表明,虽然工人们喜欢在工作时听音乐,但是音乐对提高工作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工厂噪音的处理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在工作环境的设计中,要考虑噪音的控制和隔离。

 

2、唤起与工作任务的操作:

 

过高或过低的唤起水平与任务操作的好坏有关系统,适度地唤起可以引发最好的任务操作,此时的唤起水平称为“最佳唤起水平”。过高或过低的唤起水平都不利于复杂任务的完成。

 

3环境与职员的工作满意度:

 

J-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的关系如何?

 

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环境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对工作满意度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安全和舒适等因素,他把这些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当工人的安全和舒适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导致对工作的不满;当这些基本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即使不会非常满意工作,但也不至于产生不满。所以,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人产生不满意,但是最佳的工作环境也不一定会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工人对工厂环境的满意度还依赖于自我评价的结果,简洁的、令人愉悦的高质量工作环境,可以增加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和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能够导致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J-举例说明设计办公室环境应该考虑的因素。☆☆☆

 

⑴办公环境中的私密性。

 

☆☆☆☆☆J-开放式办公室的优点:

 

M-开放式办公室: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开放式办公室,是一间没有严密隔墙的大房间,它用各种帘,幕,屏风或花木充当屏障,所有的人,包括上下级之间都是用自然美化的盆景或书架,家具来分隔,所以开放式办公室没有任何视觉或听觉上的私密性可言。

 

优点:

 

1、 如果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适当,工作任务难度适中,那么开放式办公室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合作性和工作的满意度。

 

2、 开放式办公室减少了上下级间心理上的隔阂,一些雇员感到工作更容易完成。

 

3、 可以灵活布置,成本低,易清洁,并且容易培养人际合作和加强相互交流。员工互相监督,减少隐秘事件的发生。

 

缺点:在开放式办公室里,员工的满意度和动机都下降。抱怨最多的是缺少私密性和、噪音大,互相间易受干扰。虽增近了员工间的社会交往,但没提高多少工作效率,相反,噪音大,隐蔽少了。噪音是最容易让人分心,发怒和影响工作进度的因素。

 

总之,工作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影响,看上去非常好的环境设计,并不一定能导致积极的行为变化。对于环境设计者而言,工作环境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在环境中引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以及这些因素间的相互配合。

 

⑵办公室—地位的象征和领地的作用。

 

办公室是使用者地位的象征。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通常其办公室空间更大,并占据好的位置,有好的窗户设计和室内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办公家具和高档装修。大学教授多数喜欢靠近门边坐,而政府办公室和商业界领导者的办公室则喜欢把桌椅对门而放,他们更喜欢在来方者和自己间隔着一张桌子进行交流。

 

⑶办公环境与沟通。

 

办公环境的设计既要保护个体的私密性,又要便于人们的交往、沟通。方便沟通是办公室设计的核心问题。

 

在工作中,有三种面对面的交流十分重要:协作、非正式沟通和激发性沟通。

 

A、协作是指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或群体间的工作,相互交流信息的一种正式沟通。这种类型的沟通是有计划的,通常是在会议室里进行的。

 

B、非正式沟通一般是在某个场合进行,它的内容包括个体工作方面的有关信息,常发生在走廊相遇或在午餐时进行。

 

C、M-激发性沟通:能够促进新观点或创造性思维产生。经常与工作群体外的人进行非正式的接触。可以增强激发性沟通。不同类型的沟通需要不同的工作环境,所以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组织的需要来确定合适的工作环境设计。

研究发现:工作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更有效,它和职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工作场所都包括休息室、餐厅等休息场所。如果这些可以进行非正式沟通的场所设计的合适,它可促进职员间的合作和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J-怎么的休息场所才算是最好的设计:

 

休息室虽然是进行沟通的最好的场所,必须要有以下几种陈设才能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他们分别是:

 

1、 休息室要备有饮水机、自动贩卖机等设置;

 

2、 休息室要能让人们可以自由走动,也就是说要足够大;

 

3、 休息室的座位应该舒适,才可以促进职员的沟通。

 

⑷现代化电子办公室。

 

计算机的出现使传统的办公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电子办公室的出现,给工作环境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十三章 学习环境设计

 

☆☆☆☆☆J-学校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设计中应该注意什么?☆

 

1、物理环境。

 

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学习环境中的空气、温度、灯光、色彩、声音和建筑材料。

 

A、教室里空气新鲜能使人大脑清醒,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空气污浊,则容易使人大脑昏沉,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B、用脑时需要有适当的光线强度。

 

C、并保持用脑环境温度适宜,可以提高大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 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淡绿色和淡蓝色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离疲劳,提高用脑效率。而深红色,深黄色可对人产生强烈刺激,使大脑兴奋,随后趋于抑制。颜色还决定了儿童对学习环境做出何种反应。

 

B、 另外,经常处于70分贝以上的音响环境中,会使人头晕乏力,兴奋性减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脑的使用效率明显降低。但音量适中、悦耳动听的声音则可以使人轻松愉快;使人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各种教学设施。

 

校舍建筑的不同造型、颜色、室内外的各种装饰布置,包括校园绿化、教室内课桌和椅子的摆设、布置等等,都会对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情绪乃至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教室窗户的设计是学校设计中讨论较多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小学教室的设计中。研究表明,学生更喜欢有窗户的教室,但窗户也给老师带来一些担忧,因为窗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被窗外的新奇事物所吸引。

 

教室的设计:

 

1、班级和学校的大小。

 

2、教室座位的设计。

 

J-教室座位设计有哪几种,并简述座位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传统教室空间的排列方式是秧田式的,这种方式适合于教室的影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教室桌椅可以采用马蹄形设计,或者矩形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感。坐在教室中间位置的学生普遍得高分,随着座位偏离教室中心位置,学生的分数也逐渐下降。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座位,则不同学生的选择与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和在班级中的地位有关。选择坐前排的学生通常都是成绩好的。女性比男性更喜欢选择坐在教室的前排。当学生坐在前排,或其座位距离教师较近的话,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3.开放式教室。

 

J-开放式教室有什么优缺点?

 

开放式教室类似于开放式办公室。它是一种无隔墙、无房门的教室,通常是把教室分成若干兴趣区,教学活动无固定的结构,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

 

优点:A、在开放型教室里,个人空间需要得到满足,师生间的交往增多,而且建造开放型教室廉价,清扫、维修方便。

 

B、开放式教室的灵活性和相对的自由,可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提高学习动机。

 

不足:A、无关干扰较多,私密性得不到保护。 B、学生用在相互交往上的时间要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大量时间被用在无目的的走动和完成新任务的准备工作上。

 

总之,现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开放型教室噪音大、无关干扰多,作为一个学习环境而言,弊大于利。

 

4.操场的设计;

 

试比较不同年龄的人对传统式、现代式、冒险式三种类型的操场的偏爱。

 

1、传统式操场包括秋千、滑梯、单杠和鞍马等一些大家熟悉的设施。

 

2、现代式操场包括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还增加了很多模仿自然界的设计,如喷泉、沙滩等。这种类型的操场不仅有各种功能,而且设计也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考虑。

 

3、冒险式操场也称作“垃圾操场”,这种操场一般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让儿童在广阔的区域上按自己的意愿任意种植花草或改变自然景观;

 

4、冒险式操场也提供给儿童一些设施,但都是非常规的,如轮胎、胶合板、泥土山、挖掘工具、画笔和燃料等。

 

学前儿童多选择在传统式操场上活动,年龄在6-13岁的学龄儿童更多的是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这个年龄的儿童无论在哪种类型的操场上都是主角;在冒险式操场上活动居第二位的是青少年;成人选择的操场类型,主要集中在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

J-图书馆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1、图书馆的多重的功能。

 

在大学图书馆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区和阅读区的设计,因为很多设计不是过度使用仅有的面积,就是利用的不够,浪费了资源。

 

要改变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浪费现象,应该把学习区和阅读区设置在学校的其他区域,而图书馆则专门用来储藏图书和一些学习材料。但图书馆的这种设计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设计十分的不方便,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完成学校作业的地方。目录检索室应该设计在图书馆入口处附近的地方。

2、 照明。

 

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光照过强或过弱对于读者阅读学习都是不利的。在图书馆中可采用透光,反光,散射光来改善光环境,创造最佳的读者视觉环境。例如,在设计中可利用侧墙向里面凹进,形成U字形三面侧墙技术。在研究图书馆的光照环境时,窗户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 材料和质地。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可采用各种不同质地(坚硬、光滑、陈忠)的材料(木料、玻璃等)。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材料质地,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人们的心理上相应地产生不同的感觉。

 

木质材料的阅览桌,能带给人抚慰,亲切的感觉。使用玻璃幕墙和其他透明材料作为阅览室,目录厅的隔断,能带给人透明,高大,纵深的感觉。总之,图书馆在装饰时要整洁、典雅、自然、和谐,使读者感到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4、听觉环境。

 

一个安静或伴有轻松舒缓音乐的环境可使读者有一个好的心情,而一个嘈杂有噪音的环境会破坏读者的情绪和心境,不利于学习。应注意图书馆的选址,读者的分流与管理这些影响听觉环境的因素。

 

5、图书馆内的方位和路标提示。

 

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帮助读者弄清方位,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图书馆方位的信息。(设计应只是标出关键的方位,而减少过于细节的路标指示。使用特殊的色彩作为方位指示颇有成效。但如果为了标明不同地方而使用的颜色种类太多的话,也可能引起方向感的混乱。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方位设计,应该能让进入该馆的读者感到对环境有控制的能力,路标设计的好坏,不仅方便了读者,同时也能使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J-举例说明博物馆或展览馆设计中路标的重要性。

 

学校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博物馆和展览馆则把学习与娱乐结合起来。

 

博物馆和展览馆里的方位指导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博物馆和展览馆本质特征就是方位的复杂性,因为它们的目的是去尽可能更多地陈列展览品好的路标提示,如针对某个展览地地图和路线说明,可使参观者更方便,全面地进行参观。(M-出口偏爱:)当人们看完一个展厅后,他们通常会出门向右转,到另一个展厅继续参观。这种现象被称作“出口偏爱”。由于有出口偏爱,大多数的人都只是看到一部分展品。

☆☆☆☆☆J-什么叫博物馆疲劳?试举例说明在设计中怎样避免?☆

 

M-博物馆疲劳:罗宾逊认为,博物馆疲劳是每一个到过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过的普遍体验。他提出,:导致博物馆疲劳不仅是由于体力上的疲倦,更主要的是由于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造成的。是由于心理上的饱和、厌倦,再加上身体上的疲劳造成的。

 

解决方法:

 

可采取“中断性参观”。它指的是在展品呈现中格调的改变,如在一个油画展中,可以在其间陈列一些雕刻作品,或者减少展品的数量。因为对艺术爱好者来说,一小部分展品就足以占据他们的注意广度和让他们满足了。

 

此外,汤姆森认为,罗宾逊的观察结果说明,在参观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些自然界的东西穿插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那么,可能更有助于减轻博物馆疲劳,即“认知休息”,它可以让参观者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事物上,并且可以使长时间对相似刺激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得到放松,这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


第十四章 居住环境设计

 

人们对住宅的一般要求可以概述如下:

 

⑴个人空间;

 

居住环境的高密度使人产生紧张,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淡漠,因为个体缺少了私密性。同样,人口过少还来的孤独也会使人紧张。房屋的大小,位置,周围设施决定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数量和频率。

 

⑵房屋外部因素;

 

住宅位置的选择关系到安全,又关系到居住的方便和邻居的交往。居住环境设计应给人拉提供社交活动的场所。住宅偏僻噪音等干扰少,但安全性低。建筑设计中的各种安全防卫设施可减少犯罪率。

 

⑶房屋内部因素:

 

环境心理学家就房屋的颜色、照明、家具摆设等内部因素对家庭成员和其相互关系造成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研究说明,房间的布局、造型、色彩应该坚持整体到局部,功能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对于不同的房间,色彩和照明要有区别,房间的通风、采光还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J-公寓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公寓式住宅指的是公共住宅。我国城镇居民还是以公共住宅为主要居住地。在公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安全性。

 

住在高层公寓里的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住宅的安全性,因为高层公寓的犯罪率要高得多。

 

因为:1、高层公寓居住的人更多,人越多意味着居民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越少。就很难辨认混入住宅楼进行犯罪活动的陌生人。

 

2、高层公寓便于作案,缺乏防御空间。如楼道,走廊尽头和电梯里都成为罪犯作案最佳场所。

 

解决:公共住宅的建筑设计要考虑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将防范最薄弱的地方,设计得更加开敞,增加可见度。另外,将走廊缩短也能减少犯罪率。

 

2、孤独。

 

住在高层公寓里,居民间感情上的交流太少。高层单元住宅大多数都没有给人们提供社交或谈话的场所。在庭院式的低层公寓里,孤独感会少一些。解决方法:可设计一个公共活动区。

 

3学生宿舍的设计:

 

(J-举例说明学生宿舍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学生宿舍的设计,减少拥挤感是最关键的问题,私密性也是宿舍设计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高层楼房的一些问题在学生宿舍设计中同样存在。学生更偏爱小规模的学生宿舍区,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同学间的熟知和交往。高楼层的学生宿舍犯罪率和破坏行为要比低楼层的多。在低楼层宿舍,助人行为更多,而且宿舍门经常都是打开的,这样可以起到增加监视的作用。

 

在设计规划学生宿舍时,尽量避免楼层设计过高,每楼层的宿舍数量不要太多。设计要留给学生自己布置宿舍的空间。拥挤和噪音问题是学生宿舍最难解决和克服的问题,可以利用照明、色彩等缓和这类问题的严重程度。)

 

4可防范空间

 

J-什么叫可防范空间,它有哪些特点?

 

可防范空间的概念是由纽曼提出的,它有两个特点:

 

1、它是个体可以感知和可以防范的领域。

 

2,具有监视作用。为要使建筑能起到这个作用,可以从设计上考虑,让环境对犯罪分子起到心理上的威慑作用。

 

J-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考虑,别墅设计应注意些什么?

 

1、外部设计

 

A、一般来说,别墅都建在郊外,郊区化可以说是别墅的特点之一。私人住宅和其他房屋相对应的位置十分重要,因为位置决定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数量和频率。

 

B、 私人住宅的隐蔽性比公共住宅要好。私人住宅本身位置的选择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关系到安全性。房屋建在临近街道的地方,隐蔽性减少,但安全系数提高;有篱笆和花园阻挡外部视线,能减少外来的干扰,如交通噪音,而且隐蔽性增加,这样的设计安全性很低。

 

C、在隐蔽性和安全性两者间很难取得平衡。能够提高较多隐蔽性性房子,往往增加了被盗的可能性。

2、内部设计

 

对于别墅内部,最重要的问题是家庭成员占有房间的空间大小。直接影响到各个成员的隐蔽性和空间需要的满足程度。包括清洁,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对房间里的各种陈设的运用情况。

 

研究发现,私人住宅的主人特别重视房屋的前部和客厅,他们喜欢用醒目的标志来装饰这些地方。

 

(住宅的室内一般来说是家庭内部的交往区域或个人领域,需要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卧室的设计不但要舒适,还应该有私密性的保护,限制客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侵入。

 

住宅的室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前部区域指客厅,餐历等。后部区域指卧室,厨房等。厨房是家庭成员活动的中心。而卧室通常都不会让外人进入,更不会作为款待客人的地方。)

 

☆☆☆☆☆J-如何设计一个健康的居室环境,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A、注意居室光线。

 

住宅设计要注意采光。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科学地利用非自然光。一间设计优秀的卧室总能带给人宁静的感觉。

 

B、利用居室色彩。

 

居室色彩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利用暖色(红、橙、黄色)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增加新陈代谢;利用冷色(蓝,绿)来抑制与缓和精神紧张,安定情绪,控制暴躁,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家庭人口多而喧闹的,宜采用冷色调;人口少,比较安静则多采用暖色调。

 

此外,司机,炼钢工人等由于白天工作常接触纷杂多变的色彩,回到家中要让眼睛得到休息,房间内要增加一些冷色调;医务人员,理发师等,平时较多接触单一的色彩,房间应增加一些暖色调;家中有体弱老人,住宅也应多用暖色调,以使他们心情愉悦,促进新陈代谢。

 

七色光中,对人体最有益的是绿色。绿色对人体神经系统、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能使人消除疲劳,改善机体机能,减慢血流,松弛神经,在居室内应多采用。

 

C、预防噪音污染。

 

办法:A、设置窗帘,B、在居室周围多种些树木,临街的窗户上加双层窗或密封窗,C、宜选用木制家具,可以吸收噪音。

 

J-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举例说明他们对住宅有哪些特点需要?

 

不少心理学家从两方面说明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特点,从消极方面来说: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性格变得狭隘,多疑,固执,情感淡漠,有失落感,孤独感等等。(液态智力)从积极方面说:智慧增加,理解能力增强,遇事多深思熟虑。(固态智力)

 

我国老年人的个性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孤独感,焦虑感,活动性减退,适应性减退,爱回忆往事,喜欢舒适与安全。老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要求有:

 

1、由于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人进入老年后,工作和学习时间大大缩短,而闲暇时间延长。为了满足老年人从事有兴趣的活动的需要,在居室或社区中留有可以进行此类活动的场所;要满足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就要在居住区附近设置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等。这些都是老年人由于生活时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2、由于生活空间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活动空间范围缩小,以家庭为生活的主要空间。由于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空间,所以住宅的情况也就成了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住房条件不只关系到老年人个人生活的方便与否,而且关系到老年人同子女的交流和社会交往。)

 

只有为老年人提供足够数量和较好质量的住房,才能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舒适安乐。同时,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活动空间也呈现出范围不断缩小的倾向,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的趋势,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局限在社区的范围内。所以,创造良好的住宅社区环境对老年人也显得格外重要。

 

3、因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感官或智力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渐渐出现各种慢性疾病以及由于生理机能的老化造成身体某些器官的障碍,如行走不便等。这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情感越发脆弱。因此,他们要求能给予更多的体贴与关怀。老年人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对台阶、沟栏、楼梯等设施的使用感到不便。

 

总之,在住房方面,老年人要求安全舒适,既能方便他们的独立活动,又能在需要时得到子女的及时照顾。在社区环境方面,要求各种设施齐全完备,既有利于老年人保持活力,又能在需要时及时获得各种必要的社会服务。

 

☆ ☆☆☆☆J-老年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老年人的室内居住环境,是他们晚年生活的基本依托,应当从生理和心理上综合考虑他们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

 

1、老年人居室的朝向、采光和通风

 

老年人居室应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景致,以及最好是朝向花园、大街或住宅的院落。室内通风要确保空气新鲜,减少疾病和有利于创造冬暖夏凉的室内小气候。

 

2、地面选择

 

老年居室地地面材料应选择摩擦力大而且潮湿情况下也不会滑的材料。室内地面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减少出现高差,不可避免时可以用坡道来过渡。楼梯及坡道上下两端的地面上应有明显的提示作为警告。提示可以用彩色作标记,也可以用地面材料纹理的改变做标记。

 

3、门和窗的设计要求

 

老年人住宅的门必须保证容易开关,并且便于使用轮椅或其它助兴器械的老人通过。最好不要有门槛,门把手应选用旋转臂较长的拉手,不应采用球形把手。窗台的高度不能太高,让老年人坐在窗前就能看到室外的情况,对长期卧床的老人,应该考虑坐在床沿观望室外的需要。

 

 

 

 

 


☆☆☆☆☆J-老年室外居住环境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

 

室外居住环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需要,这是很难设计的空间。

 

1、老年人的能力和爱好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室外空间场所,因该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这是室外设计的关键问题;

 

2、室外场所与室内空间相比,实际使用率相对较低,因而很难满足个别特殊的需要。

 

室外空间环境在舒适、安全性等方面,应考虑老年人喜欢能延续以往生活习惯的设施和空间环境,这些要求都给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一般来说,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由于户外环境对于维持老人独立生活能力、让老人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交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A、 在户外环境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体能力,为老为提供一个优美,安全的室外环境

 

B、 由于有的老人自尊感强,有强烈的自理要求,因此户外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无障碍性,使老人能够自由的在其间活动。

 

C、 最后一点是老年人对安全感也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要求。即安全性。

 

(⑴供老年人社会交往使用的室外场所

 

社交场所设计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安全保护和方便舒适,它的位置常出现在建筑物的出入口,步行道的交汇点和日常使用频繁的街区服务设施附近空间。

 

⑵供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室外场所设计

 

锻炼身体是老年人室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场地和设备不仅要为体弱者提供方便和安全,还应使活动项目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步行、晒太阳和观赏花草是老年人普遍爱好、合适和易行的活动。

 

⑶供老年人从室内观赏的室外环境

 

从室内观赏室外活动和自然景色最受老年人的欢迎。室内外空间环境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联系,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参与的愿望。

 

⑷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计

 

老年人在室外活动时坐着的时候较多,因此座位的设计十分重要。座椅的考虑老人坐下和站起来时的文便和安全,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

 

⑸室外照明设计

 

老年人要求提供更高的照明标准。以增加辨别能力。室外照明的重点区域一般在建筑物的出口,停车场以及由台阶、斜坡等地势变化的危险地段。

 

⑹道路

 

道路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路线。由于老人视力及记忆力减退,方向判断力差,故步行通道的趋向及位置应辨别。可在道路转折和终点处安排吸引注意力的目标物。另外,还要注意与其他车辆分流。

 

⑺出入口

 

老人院之类的集居式老人居住机构的建筑物出入口附近,是老人喜欢聚集的地方,应具有“家门口”的特征。所以,对于出入口不要管理得太具庄严性及排斥性,要让老人可以自在的在此聚集。

 

⑻边界

 

用围墙将老年人围成一个封闭的环境不仅造成联络与视觉上的不便,而且对老人形在在感官和心理上的封闭感。为避免老人的隔离封闭感,宜采用不隔绝视线的方式,如自然地形、植物、矮墙等,形成一个舒畅、开放、亲切的环境。)

 

J-中国老年居住设施大概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1、 独立单元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和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一个整体住宅单元。

 

2、 以健康老人为主的集体生活养老院;

 

福利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设计多为走廊式的条式排列。

 

3、 以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主的护理院;

 

一种是养老院转成的护理院,另一种是临终关怀医院。

 

4、托养所——老幼同住。

 

第十五章 公共环境设计

 

公共环境是指医院,监狱和娱乐休闲场所等。

 

医院的设计:不是J

 

1、环境心理学因素对医疗过程的影响:

 

M-临床环境医学:疾病一旦产生,就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心理状况的恶化,又促使生理上深层异化;良好的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能减轻和消除病人的心理压力,调节病人的情绪,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医学上把这种环境、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医疗机理,称为临床环境医学。

 

2、环境心理学对医院设计的指导作用:

 

A、 病人在到达医院前,最主要的心理是“期待”,这就决定了医院选址应注意恰当的交通条件。

 

B、 病人到医院时,心理充满“希望感,安全感”,所以医院的入口及外部环境要体现安定,平静的氛围,要有明显的导向,良好的印象给病人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

 

C、 环境的设计应宽敞,简洁,以避免诱发病人烦躁不安的情绪。

 

D、 强烈的要求治愈疾病,寻求安全的心理是病人住院后的第一心理。所以应为病人创造依赖,舒适的住院环境。

 

从以上病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不难看出,医院建筑环境的一体性,它的各个部分都贯穿着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病人在医院中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有序的空间和时间的移动,即按就医的功能层次有序的排列,有很强的序列性。如果这种序列性过程因为环境设计因素出现了重叠的行为,如往返、重复、交叉,就会造成连贯的功能被间断,引起人流的混乱,环境的无序,病人在其中容易产生心境恶化,不利于治疗。

 

3、医院的噪音,窗和特殊需要:

 

医院里的噪音会影响病人和医生的抑郁水平和行为。噪音会使手术后病人的疼痛感增强。对护士的护理工作也有消极影响。(一般门疹区的噪音水平比较高,因此设计时应将分散门诊区噪音作为目标,采用扩大候诊空间,分散人流量来达到目的;在住院区则可以通过指示标志达到目的。)

 

4、病房空间处理:护士站的位置应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要求迅速地做出反应和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

 

5、医院照明设计:

 

医院中病人的病情各异,对光照水平的要求不同,在设计中应不能使用清一色相同的采光设计和辅助照明手段。在病房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窗帘或有色玻璃调节光照。 (另外,老年病人由于视力功能下降,房间照度需提高到一般人的2倍以上,但老年人不适应眩光,应避免使用日光灯辅助照明,应使用柔和光线的可调节光强进行辅助照明。)

 

6、绿化及空气质量:

 

绿化在医院这个人造环境中提供了自然环境,可以通过绿化起到调节作用。同时,环境绿化还能起到防尘、消声、过滤细菌、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的作用,使人心境平和、安定。与绿化相关的问题是空气质量。

 

7、颜色及标志设计:

 

传统医院的白色世界容易给人以气氛冷漠的感觉,应该采用一些淡雅、柔和的色调,以便使人情绪平和。

 

绝对应避免的是黑色之类暗重的深色,以免引起低落,压抑的情绪。一些标志,像楼层数,批示路标等可用辨识率高,敏感性强的色彩来表示;(设置的位置也要比一般建筑中的稍低些,这样更便于引起老年人的注意。B、标志本身应提供简洁,有效的信息。C、标志应放在醒目的位置,但也不能过于集中。)

 

(8.针对来防者的设计:探访者实际代替护理人员做了许多照顾病人的工作,如给病人喂饭、喂水;帮病人调整睡姿;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等。应为探访者设计专门的谈话室,或者用屏风分割出一块区域给探访者。)

 

(9、举例说明精神病院设计应考虑的要素。

 

最初,精密病院的设计不像医院而更像监狱。精神病院的环境设计既要有利于社会交往又要有一定限制。研究表明,住在大病房的病人,比几个住在小病房病情更重。

 

传统设计与走道式设计和套间设计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同影响。在走道式设计中,每间病房住一到两个病人;套间设计是每间病房住一到三个病人,病人的卧室是分开的,并按居家的样子布置,发现,住在套间中的病人表现得更警觉,但和别的病人的接触对其他设计要多;住传统式病房的病人不合理行为表现得更多,套间设计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L-环境心理学对监狱设计的启示。★★★

 

监狱的设计不同于医院和其它公共建筑,因为监狱的设计要实现两个目的:把犯人与社会隔离;限制犯人间的交往。一般认为监狱有八种作用:阻碍,限制,改过自新,恢复本质,处罚,弥补过失,再教育,人格的完善。监狱关押着对社会来说是有害的人。监狱除了生活空间狭小,居住密度过高,还经常发生自杀,斗殴,死亡,疾病和骚乱现象。

 

(个人空间与私密性问题:)1、在密度过高的集体牢房,犯人表现得更抑郁,攻击行为更多。住在单身牢房的犯人,在私密性和空间需求方面更容易得到满足,积极行为表现也增多。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压力有一定的关系,关押在单人牢房和低密度空间的犯人,比居住在高密度牢房的犯人自我控制意识更强。2、监狱设计中也要注意噪音,照明,气味和温度等因素,它们都会影响到犯人的情绪和行为。如采彩对攻击性有影响,牢房使用米勒红可缓和紧张情绪,有镇定作用。

 

但现代的监狱中设计上发生一一些改变。

 

1、 设计更人性化,如用自然隔离带代替原来的岗亭;

 

2、 通过提供更多的单人牢房,满足犯人私密性的需要。

 

3、 在新的监狱设计中,犯人有了自己控制牢房内温度,照明和自己隐私性的权力。

 

4、 监狱设计再有吸引力的地方,对于任何人来说也都是单调乏味的。

 

★★★步行街怎样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

 

步行街的设计最好避免有车辆通过,噪音不要太大,而且最好不要建在治安混乱的市区。(多增加一些自然景观的元素。总的来说,步行街的设计就是要方便人们行走,减少机动车的噪音污染。)

 

在步行街人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喜欢选择走直接的、没有障碍物的捷径,哪怕是要穿过草坪。(通常人们会根据周围人的行走速度来决定自己的步行速度。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步行速度会比平常慢得多;在地毯上行走比在地板上要慢。如果有背景音乐,步行速度和音乐节拍相一致。)

 

(M-摩擦 ---一致模型):普瑞瑟归纳了各种因素带给步行者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因素称为摩擦 —— 一致模型。摩擦指步行街上人流的相互阻碍,一致指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共同带给你的影响。其他人的步行速度会影响你的步行速度。

 

多了解一些关于步行街上人们走动的规律或行为习惯,对于更好地设计步行街有几方面好处。

 

1、可以知道人们通常习惯以怎样的方式穿过购物区,这有助于设计出最理想的购物商场和布置最合理的步行街商店。2,可以让阻挡人们行走的障碍减少到最小,让步行者可以通过最短、最直接的路线到达目的地。这样,设计出舒适,美观的步行街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商场环境的布置:

 

各层经营内容的决定应遵循自上而下,客流量依次减少的原则。柜台、收银台的平面布置也很有讲究。收银台位置的确定,应使顾客从柜台选货,到收银台付款,再返回柜台取货,离开商店的距离最短。开架售货必须做好商品定位陈列。商品定位陈列是做好商场商品陈列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提高货架的使用率,需对商吕的排列进行科学分配。定位是将经过研究分析确定后的商品陈列位置,编成定位分布蓝图和定位标记,商品定位的规则为,按商品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顾客进行商品陈列,售货员根据蓝图标记规定摆货上架。

 

 


(儿童与休闲环境设计:

 

为儿童设计的娱乐设施,除了可以开发儿童的创造性外,最主要的是要安全。如商场提供的儿童手推车应备有安全带。还要为儿童提供娱乐学习的地方。)

 

动物园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都把动物园归为休闲娱乐场所,但它可属于学习场所。但不能太过分强调它的“教育”功能,而且,动物园的也不能一点都不考虑教育的作用,只注重消遣,一点介绍文字都没有。要两方面兼顾。

 

动物园的设计形式可以分为三代:⑴把动物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⑵用铁栏杆把动物围在一个区域里,动物可以在这个区域内自由活动;⑶模拟自然情境,让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人们观看不同类型动物的时间长短有以下特点:⑴观看好活动的动物的时间是不活动动物的两倍;⑵动物的大小与游客的参观时间有关系,一般来说,越大的动物,参观时间也越长;⑶动物幼仔更受游客喜爱,观看时间也更长;⑷太多的视觉信息会减少参观时间,很多种类的动物在一起,游客停留的时间会减少;⑸和动物的接触距离决定了停留时间:游客和动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停留时间越长;⑹视觉清晰度也和参观时间有关系,照明不足、视觉障碍等都会使观看动物的时间缩短;⑺动物园自然景观的设计也和游客参观时间有关联。有池塘、人造小瀑布等有水的景观,会更受人们喜欢,特别是儿童。

 

动物园的设计还要考虑到拥挤问题,避免过高的密度,对于一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的设计,既要方便参观者观看,距离不能太远;又要让动物能自由活动。总之,动物园的设计要尽量实现使参观者获得乐趣和知识的双重需要。

 

第十六章 旅游与环境

 

人们偏爱什么样的环境?

 

自然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柔和、易变化、浑圆一体和不确定;自然环境的刺激强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如潮湿和干燥、炎热和寒冷。(个体无法控制这些感觉刺激的输入3、自然环境多变,包含着不断运动的物质,如云、水、树木和日月等。)

 

M-自然环境:是指非人为的各种自然条件,它不是人类活动和干预的产物。

 

人们在休闲的时候,都喜欢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向往体验野外生活。人们对自然的憧憬是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的。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反应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双重作用的结果。对自然环境的偏爱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时代主流的影响。M-绿色体验:人们都喜爱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寻找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体验和意外的收获。称为“绿色体验”。

 

根据人们的自我报告和一些生理指标的结果表明,自然环境的体验可减轻个体的压力和应激水平,增加积极的情绪,还有利于病情的康复。绿色经历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对自然景观的偏爱大大胜过对人造景观的偏爱。

 

★★★试述人们偏爱的自然景观具有哪些物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⑴自然景观的物理特点 /何种自然景观更受人喜爱?

 

广阔的牧场,生长茂盛的森林受人们喜爱的程度更高;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树林的大小和密度都会影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程度。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数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虽然人们偏爱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树木,但对于杂草丛生的牧场,灌木丛和田野给予的负面评价较多。这表明井然有序的自然环境更具有吸引力。自然环境中如果有水,或者有一些险峻的景观及水的清澈程度和气味也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鸟叫声给自然环境带来另一种活力和吸引力。年龄也是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偏好的一个因素。与青年人和中年人相比,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很少受自然景色是否有人为痕迹的影响;青年人和中年人则表现出十分不喜欢自然环境中的人为部分;老年人对人式环境的排斥不像青年人和中年人那样强烈,但是喜爱程度远不如儿童。

 

⑵自然环境的心理特征

 

M-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在环境本来具有的个别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上,起到了一个调节、综合的中介作用。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是指它的调整特性。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都市环境的评价中都产生了作用。

 

自然环境的总体结构特征决定环境的哪一个特点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并指向这个特征。(个体喜爱自然环境中的某个特征,说明这个特征吸引了他,并使他的注意力投向它,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这一特征最先知觉到。)

 

人们对复杂性、新颖性、变化性和神秘性的景色有特别的偏爱。可以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对复杂性、新颖性、变化性和神秘性都处在中等水平的环境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环境的哪些因素决定了个体的反应?

 

环境美学的反应模型中有四个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它们是:一致性、清晰度、复杂性和神秘性。一致性和复杂性是即刻就能看到的特征。一致性是指景色被组织和结合为一个整体。一致性越强,受喜爱的程度越高。复杂性反映了环境中因素的数量和变化。清晰度和神秘性是游客在将来的参观中有可能体验到的。清晰度指环境是否容易看清楚和不会让人迷失方向,清晰度越高的环境越受喜爱。神秘性是指环境中包含许多求知的信息,个体通过不断地探索这些求知信息,可以获得更多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

 

M-纯粹者:在自然环境中独处的愿望更强烈,并且对自然环境的垃圾、露营者丢弃的废物等感到特别厌恶和敏感。(纯粹者是源于艺术上的环保主义者)

 

野外旅游区在设计和管理中应注意些什么?

 

M-旅游环境承载力。野生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反映了游客得到的资源(如食物、水和遮蔽场所)决定的某个环境中,某种生物能够生存的最大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指环境在遭到不利影响前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

 

M-绿色锁结:公共土地管理者把野外环境中的过度拥挤现象称为“绿色锁结”。随着旅游者的增多,绿色锁结现象可能会不断的恶化。可以通过限制旅游人数减轻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此外,旅游渡海高峰期要注意安全保障。设计时可以在悬崖边设置护栏,山路的台阶两旁增添扶手等。

 

在自然景观设计中适当地增加照明可以增加环境的吸引力。

 

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1、游客增多对野外环境产生的破坏。游客乱扔的垃圾,汽车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了空气。2、通往自然旅游区的交通问题。要让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自然风景区,就需要开通一些道路。结果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始景色。

 

第十七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J-什么叫环境风险评价?它有什么规律?

 

1、M-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环境负性结果持续的、一般的评价。

 

斯洛维克规律:人们对环境恶化程度的认知和专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更高或更低。如果人们把环境的恶化看作是不可控制的,具有毁灭性的,难预知的,可怕的,并会殃及到下一代的,那么,人们的评价水平会偏高,如对原子能危险的评价。如果恶化被认为是可控制的,不会导致全球性灾难的,易克服的,不会影响下一代的,那么评价水平就会偏低。

 

M-社会两难,指的是个人及时的需要与公众长远利益的冲突。

 

★★★J-什么叫做先行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M-先行策略:指在行为改变之前采取的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态度的改变,即改变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反应。它包括:

 

⑴ 态度改变和教育

 

环境教育包括让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产生的原因,以及了解改变自己的行为可以减轻环境恶化的严重性。说服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方法。还可通过媒体战役。

 

⑵ 承诺。另一种挽救能源的方法是个人对能源保护的承诺的程度。

 

⑶ 榜样。榜样呈现是一种先行策略。因为被试希望和榜样一样得到奖励。

 

⑷ 提示。提示是指信息的暗示。榜样可看作是提示的一种,其他种类的提示有做的提示,即对行为给予支持的提示。例如公园中“谢谢保持公园清洁”的提示语。此外,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提示,可以通过媒体提示人们有节制地使用能源。

 

★★★J-什么叫做随后策略?包括哪些具体方法?★★★

 

随后或结果干预是在已发生的行为之后进行干预。包括强化和反馈,也包括的改变和技术的革新。

 

⑴强化与惩罚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使用奖励——当个人采取环境保护行为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负强化是为了消除不好的行为,如惩罚就是在不期望的行为后伴随一个不喜欢的结果。如罚款。

 

⑵反馈

 

环境反馈是提供行为的结果。通常,能源使用的反馈方法是把当前与过去的相同时期作对比。好的反馈应该对应具体背景有所调整。由于反馈起了一定的强化作用,所以也可以属于强化的方法。最省钱的反馈方法是自我监督,换言之是教给人们怎样看测量仪表,鼓励他们定期去检查。

 

⑶政策和技术革新

 

通过改进技术,制定规则或建立制度可以挽救能源。

 

★★★J-从改变行为入手,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垃圾?★★★

 

为减少乱扔垃圾的行为,最主要的方法有先行干预和随后策略。

 

1、 先行干预:许多实验使用提示和暗示作为禁止乱扔垃圾的先行策略。

 

研究发现,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就是说,在一个有垃圾的地方容易产生更多地垃圾。除提示之外,先行干预的方法还包括呈现榜样和适当设置垃圾箱。

 

2、随后策略在短期内的效果比先行干预显著。当有垃圾扔进时会发出“谢谢”的声音,结果,人们很少乱扔垃圾。如果运用得当,强化对减少乱扔垃圾行为十分有效,它更容易引发人们清扫肮脏环境的行为。“荣誉制度”的方法来减少乱扔垃圾现象。他们规定,如果游客揄满一袋废弃物并填写一张有姓名和住址的卡片,就有机会获得25美分的奖励,一部分人还有可能得到一笔更大的奖金。

 

★★★J-举例说明怎样减少故意破坏行为?★★★

 

M-故意破坏行为:可以定义为“故意或恶意破坏、损坏、损坏公有或私有财产。和没有采取保护资源的措施或无意的乱扔垃圾不同,故意破坏行为是有意的。

 

故意破坏行为又分为几个类型:为了不法获得某件物品(偷窃、掠取);属于意识上的问题(引起对自己或某个问题的关注);报复性的(目的在于报复);当作消遣(打发无聊),以及恶意破坏(宣泄不满和愤怒,常发生在公共设施上)等。

 

1、人为破坏可能只是因为上些人认为这很有趣,所以乱涂乱画或其他被破坏的场所更容易成为其他人涂鸦和损坏的目标。要减少人为破坏,公园和其他场所首先要做的事是尽快清理已涂画的字迹。加利福尼亚曾用计算机跟踪乱画的人及其同伙,清除涂画的字迹。2、人为破坏一般和个体的心理或社会背景有联系。所以加强控制管理的力度,可以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或者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协调,也有利于减少故意破坏现象。3、故意破坏行为也可能因为经济需要导致,或由于疏忽,以及事业,学业上的挫折引起。

 

巴伦和费希尔提出故意破坏行为产生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提出:社会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认为应公平地对待别人,自己也应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当事实不符合公平原则时,人就会变得愤怒,并试图寻找一种平衡。4、只有当个体自己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并且没有能力调节时,才会导致故意破坏行为。增强自我调节,减少不公平感,或者二者结合也许是减少故意破坏行为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标签:四川自考 学习笔记 2006年“环境心理学”笔记笔记(北大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sc.cn

本文地址:http://www.sczk.sc.cn/xxbj/384.html


《四川自考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站文章内容信息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四川自考便捷服务